中因科技發(fā)布AAV基因替代治療遺傳性失明的臨床數據
結晶樣視網膜變性(BCD)是一種遺傳性視網膜退行性疾病,其特征是視網膜中存在黃白色結晶樣沉積物,并伴有視網膜色素上皮(RPE)、光感受器和脈絡膜毛細血管的進行性萎縮。BCD患者通常在20多歲或30多歲時表現出臨床癥狀,包括進行性夜盲、視力下降、視野受限和色覺受損。大多數BCD患者在50-60歲時出現嚴重的視力和視野損害,從而導致失明。
在全世界范圍內,BCD的患病率為1/57600,然而,該疾病在東亞地區(qū)更為常見,在我國,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病率為1/3784,其中BCD占15%,也就是說,BCD在中國的患病率估計約為1/25000。然而,目前,BCD尚無治療方法。
2024年4月24日,中因科技聯合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(yī)院魏文斌、北京大學第三醫(yī)院楊麗萍、北京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王立坤等,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發(fā)表了題為:Ge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Bietti crystalline corneoretinal dystrophy: an open-label, single-arm, exploratory trial 的研究論文。
該研究報告了用于治療遺傳性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結晶樣視網膜變性(BCD)的AAV基因替代療法ZVS101e(rAAV2/8-hCYP4V2)在臨床試驗中的良好的安全性和卓越的有效性。該療法由中因科技開發(fā),是全球一個針對BCD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。
結晶樣視網膜變性(BCD)是由CYP4V2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視網膜色素變性。CYP4V2蛋白在多種身體組織中產生,但在視網膜色素上皮(RPE)中特別豐富。CYP4V2是一種omega-3多不飽和中鏈脂肪酸羥化酶,在眼睛內水解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。CYP4V2基因突變會破壞脂質代謝和RPE介導的脂質再循環(huán),從而損害光感受器膜盤再生,導致光感受器損傷,終導致視網膜變性。
2017年,美國FDA批準了AAV基因療法Luxturna,用于治療RPE65基因突變的先天性黑蒙癥,這不僅是遺傳疾病治療領域的里程碑,也為包括BCD在內的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其他遺傳性視網膜營養(yǎng)不良(IRD)的基因治療指明了方向。
腺相關病毒(AAV)介導的基因療法在多個體內或體外BCD模型中顯示出良好效果,從而為基于AAV的CYP4V2基因替代療法的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。
該論文報告了一項由研究者發(fā)起的BCD基因替代療法臨床試驗,這是全球一個針對BCD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,這項開放標簽、單臂、探索性試驗旨在評估rAAV2/8-hCYP4V2(ZVS101e)的安全性和初步臨床療效。
該療法由中因科技開發(fā),該療法的研發(fā)理念由楊麗萍研究員較早提出,在2021年首次開展研究者發(fā)起的臨床試驗,同年獲得美國FDA的孤兒藥資格授權,2022年獲得中國和美國的IND批準,2023年2月完成I/II期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入組,目前已完成I/II期臨床試驗,即將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。
該試驗包括12名BCD患者參與,他們在治療后接受了180-365天的隨訪。參與者接受了單次單側視網膜下注射7.5×1010 rAAV2/8-hCYP4V2 VG劑量。
總體而言,該試驗報告了73起治療中發(fā)生的不良事件,大多數(98.6%)為輕度或中度,被認為與手術本身或皮質類固醇相關。未觀察到與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或局部/全身免疫毒性。與基線相比,在治療后第180天,77.8%的治療眼較佳矯正視力(BCVA)提高,治療眼BCVA平均較基線提高9.0個字母。在治療后第365天,80%的治療眼BCVA提高,治療眼BCVA平均較基線提高11.0個字母,其中40%提高≥15個字母,具有顯著臨床意義。
重要的是,通過多焦視網膜電圖(mfERG)、微視野檢查和視覺功能問卷(VFQ-25),觀察到患者的改善進一步支持了治療的有益效果。研究團隊得出結論,該試驗中發(fā)現的良好安全性和視力改善鼓勵繼續(xù)開發(fā)rAAV2/8-hCYP4V2(ZVS101e)療法。
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或侵犯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,聯系郵箱:marketing@360worldcare.com